员工工作
员工工作
    学做真人、认真做事——与现代大学生谈学习与人生
    2011-09-13 00:00 网络信息部  审核人:   (阅读数:)

    常德市第十一中学 于田野

        前几天,我的大学老师要我给我的师弟师妹们谈谈自己对大学生活、工作经历中的一点感受,给这些还没有但即将步入社会的现代大学生一点启示。我应下了,但却很惶然,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想来想去,觉得还是把社会和大学生的有关现状结合起来一起来说说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容易找到工作。原因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有很多,但其中有一条我认为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他们的态度不好。态度不好,反映出来的其实也就是做人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时尚礼遇、接人待物、穿衣戴帽等都是如何做人的一种体现。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只有把人做好了,才能做好事。做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大学生能否做一个有教育而且有教养的人,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问题,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还要有强大的人格!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其次是知识不够“广”和“深”,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创造性的完成。

        那么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些什么?这不单是大学新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苦心思考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和认真思考,我个人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习三个方面的知识:

        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学习方法;第三是专业基础知识。为什么将学习做人放在首要地位呢?因为“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当中,首要的是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指的就是教学双方共同的任务­­­——做人,“悠悠万事,以此为大”。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可以说在当今日益开放的社会中,不会做人的人将一事无成。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和家长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健康,远甚于关心他们的道德、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长期的漠视,导致目前大学新生中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不讲信用、自私、轻狂、责任感不强、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差等。而大学四年后,他们将面对并置身于社会,如果在社会中摔跟头,必然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做人的问题,包括一些基础文明礼貌在内,大学期间进行都要回炉锻炼并加以定型。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学教育压力是相当大的。

        那么何谓“做人”呢?我国古代对人性的认识是:“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与古代不一样,当今的中国赋予“做人”以新的内容:1.对其他生命个体及其劳动成果的尊重,有较强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意识。这是做人的基础或者说是对人的基本要求。2.要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鼠目寸光者,终归是碌碌无为之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有长久的人格魅力。3.有广博的知识和社会文化底蕴。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具备大智慧,才能孕育开阔的思想、远大的目光、美好的情怀和强烈的亲和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升华出较强的社交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93 年组建的 “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 ”于 1996 年发表调查报告,提出教育的 4 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

        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做人”的问题,除了涵括其中“做事、做人、共处”外,还赋予了我国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对“人才”的一些特定要求,比如克己奉公、谦虚谨慎等。可以说“做人”是一种技巧高、难度大的艺术,是需要长期学习的过程。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做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不断学习总结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旧自己、痛苦锤炼和砥砺,使自己思想境界不断高尚起来的过程。

        “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同一篇报告中提出了 " 学会学习 " 的口号。报告还特别提出,应该扩充“终身教育”的概念内涵。这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和未来教育的认识。人们戏称当今时代为知识爆炸时代,也有称之为知识经济时代,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也的确如此,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知识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乃是社会大课堂知识库中的皮毛部分,更多的知识是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学习的。

        因此,大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方法——即学习学习方法。大学期间学习的方法应该与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法有根本的区别。中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量少,每天所学的知识量非常有限,当天复习复习就可以记住,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反复做练习,就可以应付各种考试。

        而在大学期间,每学期开设的课程多,老师每节课可以讲几十页书,其信息量之大,是中小学阶段不可想象的,更何况下课后,老师基本不管不问,完全靠自学。而且,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直接面临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大学生们还要拓展其他方面的视野,提高综合素质。所以大学生在考试和将来工作预期的双重压力下,必须尽快转变学习方法——即要学会学习。学习如何合理统筹时间,协调各种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以及应付短、中、长期各种考核的方法等等。

        在当今改革开放年代,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一个人不可能终生从事一种工作,有可能调到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比如做技术的转为搞管理、搞管理的转为搞营销等等。在工作岗位变动时,如何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

        新的机遇必然带来新的挑战——学习的问题立刻提到日程上来。这时,大学期间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学习能力,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记得当初老师津乐道的一个故事,就是某人到一家心仪已久的公司应聘,公司问他是否懂得某项技术时,他肯定地说“懂”,其实他仅仅知道几个概念。某人回家后,利用很短的时间废寝忘食钻研后,顺利通过公司的考核……。这样的故事说明会学习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它能给人提供许多机会。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不会学习的人,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立足,这就是推行“终身教育”的大背景。大学生依然是学生,只不过是“大”一点而已,其天职依然是“学习”。

        所谓“天职”,就是“第一要务”,也就是说大学生必须将学习放在首位。目前社会上将大学毕业生放在较高的位置上,无论是地位、实际报酬还是社会期望值,都是优于同时就业的其他人员。凭什么?不是凭“大学生”这一称号,而是凭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尤其是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能够给单位带来更多的利润和财富。

    可以说,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将来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根本,大学生必须学好它。这也是大学毕业生最后的退路。

    说了这么多,如果我的一点思考能给在大学中学习和生活的有一点点的帮助,那我就感到很安慰了。

    作者简介:于田野,男,1996年7月毕业于常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太阳城集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2005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常德市物理学会理事,现为常德市第十一中学教务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参加工作十多年来,先后有近20多篇文章在各级刊物中公开发表或获奖,参加教学比武分别获省、市一等奖,辅导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比武获省一等奖,主持研究的课题获省一等奖。是常德市“千、百、十”工程优秀青年,常德市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发展对象。

    上一条:谢涛教授寄语学弟学妹
    下一条:写给学长、学姐们的一封信
    关闭窗口